top of page

認知障礙症:『我』是誰?

已更新:4月23日

作者: Vicky Suen 孫懷寶


「我」是誰?


現時,社會上大眾對認知障礙症的認識及關注愈來愈多,可能大家身邊亦不乏患有認知障礙症的親友或其照顧者。照顧有認知障礙症的家人並不容易,每天聽著他們問重覆一樣的問題,你要回答上數十次;在家中走來走去,嚷著要找不見了的銀包,你要安撫他說你已幫忙收好了;他要求要出街去上班,你要給他解釋:你已經退休很多年,不用上班了。照顧善忙的他們,耐性及精神一點也不能少。看著身邊的至愛至親,記憶慢慢流逝,性格行為一點一點的改變,心中是何等的難受和傷感。


病患到中期,個人自理能力漸漸失去,每天要貼身照顧。部份患者更會出現心理精神行為,例如日夜癲倒,四處遊蕩,胡亂小便,多疑有幻覺等等,令照顧者甚為困擾,照顧壓力劇增。然而,除了只看到他們的問題,可試試退一步,了解行為問題背後的原因,及回想病患前的「他」。


的確,有部分的行為問題,是緣於發病後腦部結構轉變及退化。但有不少情況是有跡可尋的,可能是他們當下有並未滿足的需求。長者大吵大嚷,大力拍枱,可能感覺沉悶,想獲得更多感官刺激和關注。同時也有機會是因為身體有痛楚不適,卻未能有效地表達,而表現出來的行為和情緒表達。雖然患有認知障礙,他們依然同我們一樣,有情緒有感覺,有個人需求,會不會只是我們未有細心察覺?



長者年紀大了,患上認知障礙症後生活習慣或模式和過往大大不同,但不要忘記他們還有「自己」。每個人是獨一無二,他們也有自己本身的性格和愛好,有著過往的經歷,亦有自己的習慣和價值觀。


曾認識有位婆婆,年輕十分活躍好動。但現在邀請她出門卻難過登天,即使是她喜歡的活動——飲茶亦無動於衷。深入了解後,原來婆婆年輕時很愛打扮,現在覺得自己不好看,不願意外出怕別人看見。


亦遇過有位長者有遊走行為,常走出走廊踱步,有時甚至會按鄰居門鐘,令家人很困擾。原來長者退休前是當郵差,習慣了走來走去的活動模式,即使記憶失去,身體仍很自然表現出過往的習慣。我們不要只看到問題,當了解多一點背後的原因,對理解他們的行為便容易得多了。


簡單來說,試試將心比己,如果自己不幸患上認知障礙症,你會想得到怎樣的照顧和對待?有時候,可嘗試花多少少耐性及時間,聽聽及了解他們想表達的信息及感覺,尊重他們的決擇,讓長者的生活過得有質素及尊嚴。

19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